郑榕
中国话剧男演员
郑榕(1924年5月—2022年12月24日),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(存在争议:一说1924年6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),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,中国话剧男演员、北京市文联理事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。
早年经历
郑榕出生于1924年,因父亲早逝,从小他便随母亲寄居在大伯父郑士琦家。幼年时期读家塾,1935年随家迁居北平,入大同中学就读。他在学校组织的晚会上第一次登台,表演一位没有台词的角色:病人的老婆。1940年,进入崇实中学就读,翌年考入 “四一”剧社学演话剧。1942年,考入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油画。
演艺经历
深耕话剧艺术
1943年,郑榕赴西安,先后演出《长夜行》《财狂》《结婚》《最后一计》《天罗地网》等剧目。1945年,加入重庆胜利剧社,演出剧目有《原野》《升官图》《风雪夜归人》等。1947年,加入重庆演剧十二队,在话剧《家》中饰演冯乐山,为重庆市女中导演《娜拉》《夜店》《日出》《海啸》等剧目。1949年,进入重庆市文工团,同年底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(“老人艺”)工作。
1951年,郑榕在话剧《龙须沟》中扮演性格耿直的赵大爷。1954年,在刚成立不久的“新人艺”排演的话剧《雷雨》中,饰演周朴园。为了熟悉那个年代的生活,他与同事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生活。1956年,开始学习斯坦尼表演体系,随后参加焦菊隐搞民族化试验导演的三部曲《虎符》《蔡文姬》《武则天》,并凭借话剧《武则天》获得当年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表演三等奖;同年,在高尔基的《耶戈尔·布雷乔夫及其他的人们》中饰演男主角布雷乔夫,通过苏联专家的指点,他找到正确表演途径的详细过程和体会。
1958年3月,34岁的郑榕和他的同事们,把老舍的剧作《茶馆》搬上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。他在剧中饰演常四爷,和于是之扮演的王利发蓝天野扮演的秦仲义,并称《茶馆》“仨老头”。1961年10月,在北京首都剧院首演的多幕话剧《胆剑篇》中饰演伍子胥
1978年,郑榕主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恢复名称(之前曾更名为北京话剧团)后排演的第一部话剧《丹心谱》,剧中他与胡宗温饰演的方凌轩夫妇的情感表演得很真实、细腻。
进军影视领域
1981年,郑榕主演剧情电影《楚天风云》,片中饰演“宁汉合流”时期的董必武。1982年,在《北京艺术》杂志发表题为《焦菊隐导演艺术点滴》的文章;同年,主演电影版《茶馆》,并执导实景电视剧《吉庆有余》。1984年,在电影《谭嗣同》中饰演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。1986年,在电视剧《西游记》里饰演太上老君,并担任表演顾问;同年,在电影《直奉大战》中饰演段祺瑞,凭借该作品获得长影小百花奖。1989年,郑榕担任编剧的电视剧《康梁变法》获得广东省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一等奖。1992年,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时,与蓝天野于是之举行第一版《茶馆》的告别演出;同年,参演的电影《周恩来》及电视剧《皇太极》相继与观众见面。1994年,在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里扮演孔融
晚年经历
1996年,退休后的郑榕参演话剧《冰糖葫芦》。2000年,在电视剧《西游记续集》中再次饰演太上老君。2005年,担任人艺复排焦版《茶馆》艺术顾问小组成员。2012年,在人艺建院60周年院庆剧目《甲子园》中饰演老红军一角。2015年,在《中国艺术报》发表论文《外来戏剧风格的本土化与民族化》。2017年,93岁的郑榕为《中国艺术报》撰文《我对中国话剧的自信从哪里来?——纪念中国话剧一百一十周年》,思考中国话剧的发展;同年8月,担任北京人艺第八届艺委会顾问。2019年,出版《郑榕戏剧表演创作谈——实践斯氏体系的成果与经验》等著作。
代表作品
话剧作品
导演作品
参演电影
参演电视剧
以上资料来源
著作、论文
编剧作品
综艺节目
获奖记录
轶事趣闻
郑榕在首次饰演话剧《龙须沟》中的赵大爷时,曾受到焦菊隐的严厉指责,他对导演提出的诸如泥瓦匠穿着打扮的特点、惯用手势、爱穿的鞋等一连串问题无从回答,于是在导演的要求下,他走进泥瓦匠的生活,在仔细观察现实根据后彻底否定舞台上旧套子演技,使得他的演技得到质的提升。
1956年,苏联专家帮助排练高尔基的《耶格尔·布雷乔夫及其他的人们》时,郑榕饰演布雷乔夫。排演时他充满感情的走到餐桌前,用拳击打桌面说:“这场战争毁了多少人呀!”不料三次被台下的导演大喊“回去!”惹得全场哄堂大笑。之后,他创造出一条从思想背景、人物关系入手的性格演员的道路,并写出多篇论文,多年后的郑榕仍然感谢曾经赶他下台的导演。
人物评价
在长期艺术实践中,他始终坚持话剧民族化的创作道路,表演风格深邃含蓄,善于刻画不同身份,不同性格的人物。他的表演,把艺术、生活、技巧三者融为一体,静水流深,不见痕迹,给人以美的享受,收获众多赞誉。同时他是北京人艺精益求精、严谨治艺精神的代表。他演戏的用功程度,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独一无二的。他能从1958年到1992年的30多年中不停地对《茶馆》中扮演的常四爷进行反复研究,从最初简单地把常四爷演成硬汉,到最后真正找到了人物的自我感觉,达到了老舍先生“你们要把《茶馆》的文化演出来”的要求。他是戏剧界内外公认的学者型艺术家,学识渊博而又严于律己。几十年舞台实践之外,他在塑造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余,始终不忘戏剧表演的理论学习,永不停歇地学习与思考。在长期的舞台表演中,秉承现实主义风格,形成稳健的台风,他浑厚的声音、清晰的台词,令几代观众记忆深刻。(北京人民艺术剧院、演员 朱旭、BRTV新闻、北京戏剧家协会 综合评价)
最新修订时间:2025-01-13 14:12
目录
概述
早年经历
演艺经历
参考资料